美式中菜大解析:lo mien, Egg foo young, chop suey

    來美國之後,有時候會突然思鄉病發作。往往之飯前才會驚覺,"啊!我想吃台式XX!"但是已經來不及去買菜煮飯了。這時候就會吃外面。

 問題來了,怎麼翻開菜單都看不懂啊?




 為了解救來美國一頭霧水的台灣同胞,也為了我自己做筆記用,決定寫下這篇文章。

 首先,我們來看看美國的餐廳都怎麼寫菜單。不同於台灣用飯、麵、火鍋分類,美國多是以開胃菜appetizer、湯soup、主菜entree或主食名稱來分類。舉個例子來說,若菜單打開沒看到entree(主餐)字樣,可能就會看到poultry(禽類)、seafood(海鮮)、pork(豬肉)、beef(牛肉)和vegetable(素食)等等。

    有的店家會有home specialty(特別料理)和lunch specialty(午間套餐);home specialty不代表比較便宜喔,這是強調"本店獨有"的概念,有時候甚至比較貴。而lunch specialty通常是最划算的組合,俗又大碗,但是供應時間不一定,要以各店家為主。

 那麼,來說說令人困惑的音譯菜單吧!到底lo mein和chow mein有什麼不同?chop suey是啥?egg foo young又是啥?


  • lo mein(撈麵):來源是餛飩湯麵,在美國人的概念裡,這是煮好的麵根湯分開,配上其他肉類、蔬菜等,味道相對清淡的麵食。這道麵不會附湯。
  • chow mein:台灣人熟悉的炒麵,通常使用的麵條較粗,類似台灣的油麵。會加入醬油和其他配菜一起炒,味道一般較重。
  • chop suey:這是一種料理的通稱,簡單來說就是把食材切碎(不代表會很小,美國都切很大塊!),炒一炒,最後勾芡。我是不怪老外認為中菜都是這樣啦!但我們沒有每道菜都勾芡好嗎?真是啼笑皆非。
  • egg foo young:廣東話的芙蓉蛋,香港傳進來的。簡單來說就是食材切丁跟蛋一起煎得厚厚的,可以用刀子切開。這東西台灣好像沒有,唯一我覺得比較像的是菜脯蛋,不過芙蓉蛋厚多了。通常會附上一種像麻醬麵在用的沾醬。
  • egg roll:大概是兩倍大的春捲,油炸,通常是素的。因為很大,通常會切一半再吃。
  • spring roll:一般認知中的春捲。
  • wonton:餛飩。
  • crab rangoon:炸餛飩,裡面包蟹肉和起司,通常是附餐必備小菜。
 大致上令人混淆的菜就是上面幾樣,若有不足之處會再補上。另外,超市常會販售Asian Saute Mix(冷凍中式混合蔬菜),裡面有豆芽、豌豆、花椰、筍子等,都切好了,微波或平底鍋炒都可以,相當方便。不過呢,這種mix裡面有一個脆脆的東西,是我們一般加在丸子裡的荸荠(water chestnut)。沒想到這個東西老外會拿來炒呢!不過,味道還不錯喔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