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茶、與咖啡的情愫

要說起我和咖啡的糾葛,真的很悠長阿。



我是1991年生的,在我小的時候,對咖啡的印象就是貴族世家牛排館裡,那即按即沖的三合一咖啡機。
在我那年紀經歷過的小孩,應該都擁有差不多的印象吧。又苦又甜、帶有些微咖啡香,晚上喝也不會睡不著,比奶茶什麼的都更有魅力的咖啡。
那是我小時候認定的咖啡。高中開始,接觸了在當時50元一杯、相對昂貴的85度C的拿鐵。

連"綿密"這次都還很少用的當時,只覺得拿鐵非常非常好喝阿!不知是因貴重而好喝,還是豆子好(笑
一直到大一為止,我都還是喜歡拿鐵;學校裡的全家會打折,想轉換心情或愛睏時,我就喝重烘拿鐵。
一直到大學好友emily介紹卡布奇諾為止,我才速速轉換跑道、喜歡上奶泡多的卡布奇諾。而,開始喝黑咖啡,則是大二、大三左右的事。

一直認為咖啡跟攝影和很多其他休閒活動一樣,是一頭栽進去就很花錢的不歸路。因為開始自己磨豆子、省錢買了便宜的濾壓壺和奶泡機,慢慢知道咖啡豆要喝之前現磨才好、甚至現烘、現磨....等等等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

總覺得,沒必要這樣吧,不就圖個咖啡喝喝,不要太難喝就是了。
第一次喝單品時,的確有些震撼。看著咖啡師專注地用賽風壺煮咖啡,深深覺得他果然是愛好咖啡之人。

在美國時候,走在波士頓地鐵站裡,手上拿著麥當勞1元黑咖啡的我,突然領悟了為什麼城市人總有人手一咖啡。
那是一種在雜沓的人潮中,手握著某物的實感,心有所掛的歸屬。
某種程度上,和戴著耳機是相同的;在聽音樂、拿咖啡的同時,人創造了自己的小小世界。
儘管那個世界只有自己身邊幾公分而已。

在咖啡館喝咖啡,倒是另一種領悟和故事了。


開始認真的喝茶,對我來說,比認真喝咖啡的歷史早多了。
我的啟蒙者是麥當勞焦糖奶茶。

那是當我還天真爛漫的高二年代,人生不是第一個、也不是最後一個,卻給了我很多回憶的高中男友,時常和我相約在麥當勞假讀書名義行約會之實。
這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回憶吧!
當時最愛的就是用甜心卡買點心配焦糖奶茶。
手握著熱燙的奶茶,聞著甘美的香氣;我怕燙,總是聞了好陣子的奶茶香,才終於等到能入口的溫度。能喝到那奶茶,幾乎比約會本身更讓我心跳加速!
因為實在太喜歡,還上網搜尋了複製麥當勞奶茶的方法。
複製沒成功,倒是因此認識了Dilmah帝瑪茶。
而我的飲茶之路便是由麥當勞開始的。

其實要說我對茶有研究,也是言過其實,應該說我對台灣購買得到的紅茶品牌都略知一二吧!
要說全部都喝過,我也不敢當,但的確是每見過的牌子都幾乎會買來喝喝看。品牌名字太多了,實在也記不清,好喝不好喝倒是都有印象;然而,我雖喜歡喝茶,卻不喜歡遵守如何泡出一杯好茶的種種步驟。

直到真的開始認真泡茶的現在,我才發現一杯紅茶,不同的水溫、浸潤時間,是差異非常大的。
奇妙的是其實我做的並不特別,僅僅是把泡茶的杯子和喝茶的杯子分開、泡、喝之前分別溫杯、注水後加蓋、計算沖泡時間,以及慢慢品嘗而已。
光是如此,便和以前習慣性拿個馬克杯和茶包、用熱水沖了就喝,有很大的不同了。

另外,現在也慢慢從只喝紅茶,進階到認真品嘗綠茶、烏龍茶和花草茶等。
很喜歡日本品牌LUPICIA的"東京"口味調味綠茶,清甜的味道喝、聞起來都很舒服。
花草茶部分,拜美國男友之賜,喝了許多CELETIAL seasoning的口味,也因此找出自己最愛的茶並帶回台灣。在台灣,這牌子一盒要220元,在美國超市兩盒才$5!建議喜歡的人可以多多帶貨(笑
另外YOGI牌的花草茶我也很喜歡,有非常溫柔纖細的味道,可惜售價較高,無法隨心所欲的購買。
每天晚餐後喝花草茶,象徵一天進食的結束,也宣示身體該開始沉靜休息。

我最喜歡的喝茶時光是,早上起床,不喝水,先喝杯breakfast tea;午餐前若想喝茶,會依照心情選紅茶或綠茶,下午想吃的點心,則會配Earl Gray伯爵茶或大吉嶺;伯爵茶有柑橘香,大吉嶺則是滋味醇厚,很適合配較甜但負擔不重的甜食,有很多奶油的蛋糕或糕餅類,我則會配綠茶或烏龍茶,因為這兩種茶可以阻止脂肪合成。
近來,也很喜歡在紅茶裡加入自己磨的薑泥,做成薑汁紅茶,陰冷的天氣喝起來很溫暖,對女性有益。



對我來說,在外面買咖啡,是一種工作時"on"的狀態,喝了咖啡就能帶勁的上課;喝茶,是從外頭回家後,給自己靜下心的"off"儀式。
然而不管是morning coffee或morning tea,我都很喜愛,有時候也是想喝就喝,並沒有一定的規則。
每天的生活就是因這些形形色色的飲品而增色的!

Comments